当前位置:啃书阅读网>其他小说>明初第一豪强>第359章 旨报

第359章 旨报 (1 / 2)

虽然拼音字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寻常人学习成本的问题,尤其是学习成本降低一个数量级会让推广工作变得方便很多,但是古登堡印刷术技术上的复原不成功也让张小磊有些耿耿于怀。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次铅锡合金实验总是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当然,这个难题在张小磊仔细看了十四所的实验报告之后多少也是有所感悟起来。并不仅仅是在这个领域。似乎国内的工匠们在改进工艺的时候都有这样一个思维定势:如果一个东西不好,比如木活字最初在毕昇时代的时候就存在很多问题,那么一定是加工手段不够好或者处理方法不够好,又或者选择的木材本身有问题。应该在这个方面下工夫找出堪用的木活字,铜活字的发展也是这个思路。铅锡合金的大规模有意识的金属实验、特性分析,似乎在自己的指导之前就很少出现过。

而西方乃至环地中海一带或许是受到炼金术哲学,乃至更早一些哲学思想的影响,似乎很早就十分重视各种冶金实验了。张小磊似乎想起自己以前听说过六千年前的青铜是怎么诞生在新月沃地文明一带的,那个时代的新月沃地乃至叙利亚古文明之所以在文明时代前夕领先其他地区至少上千年之久,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有意识的冶炼试验、驯化试验。这背后反应出的哲学观就是对自然世界的完全不同。

想到这里,张小磊觉得有必要在公开发表一份“旨报”,也就是并不定期发行,但一期发行则发行量很大的广泛性刊物。在文具和印刷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也是最大限度利用的一种方式。张小磊也曾经试图搞个什么“新华日报”之类的东西,后来却发现,如果搞日报,那散布广度就上不去了。一年三百份报纸在此时代文具和印刷经过两宋比较成熟的东方,按照不超过一万小字的规格成本也多达几十贯,这就意味着就算投入上万名专门的纸墨、印染方面的相关工匠,发行的范围也只能紧紧限于万人左右的规模。也就近卫军系统内可以这么做而已,而且为了不占用太多资源只能搞千字报而不是万字报,可如果密度降低到“月报”,那至少就可以覆盖整个“体制内”的范围,再通过“手抄报”的方式扩散出去了。如果是专门就某个主体的旨报谈话,成本几十文钱的水平,在数天的时间内就可以让岛上的印刷出版部门扩散到整个体系内。

“要向着天帝许诺给我们通向全民富裕而智慧的康庄大道奋勇前进,就必须养成对自然界和世上一切万物探究起本质和特性的兴趣。乃至把这种对世间普遍真理的兴趣当成实现人生价值升华的一种手段,而并非仅仅是某种功利的目的本身。我们的先辈们就是通过不断的思索和实验才发明出车轮、风箱、耐用的陶器和铜铁冶炼的大致方法。当然还有纺织及与其相关的种种工艺。但是大致算起来,这些技术都是从轩辕黄帝到鲁班时代的一两千年内集中诞生的。自从汉末以来,我们虽然也有着种种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但实际上已经在技术方面停滞很久了。要掀起一场探索世界探索物质规律与本质的新高潮,不能仅仅是被动的等待在百工实践中的总结,还要主动的进行大规模的实验。不仅仅要了解每一种矿物和木材本身的精确性能,还要了解有哪些不常见和少见还有我们未知的矿石在融炼于我们比较常见的廉价金属之后可以最大限度的改善金属的性能,提升金属本身的品质。这应该并不仅仅是为了发明创造和技术改进方面的贡献与奖励,它还应该成为人生价值的一种追求。。。”当然写到这里的时候,张小磊的信心也开始多少有些不足起来。空谈人生理想价值,在这个世俗文明开始深入骨髓的时代很可能是没有多少意义,就连西方近代科学界不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吗?以人物的名字命名新发现的公式定理甚至是技术、衡量单位。看来名利名利,没有名利做为润滑剂和助推剂,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的。因此就接着再旨报的草稿上接着写道:“我决定:任何在生产技术或者工具改进上带来了可普及性可推广性实际贡献的人,都将由崇明岛中央加以评定和认定,相关技术将永远和结合具有开创者贡献作用之人的名字而流芳百世。。。”想到这里的时候,张小磊的心中还有了一些心的想法。恐怕这些还不太够,影响向号称从不开专门政治课的近代西方人学习:在语文课本里灌各种鸡汤,真实性并不那么重要。什么两个铁球谁先落地、一个苹果从天上掉下来之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